【现象】最近几年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理财方式“以房养老”,打的旗号不仅让老人老有所养,而且每个月还能分到数额不少的分红,甚至三个月能分到房产价格的10%—15%。“以房养老”的大概说法是:将房屋抵押给某公司或某公司指定的公司,老人仍然可以居住在里面,每个月可以收到不菲的分红,待老人百年后该房屋归某公司所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实际情况】做“以房养老”的机构大概有三种:一、正规保险公司,2014年幸福人寿开始试点,现在大概全国也就做了100多个业务。该业务的特点是周期长、回报慢,所以保险公司开展业务的动力不足。二、民营公司,这类公司往往以投资公司的形式出现。其核心的业务逻辑是利用房产抵押获得资金,将该资金进行投资,用投资收益支付房产抵押贷款需付出的利息和老人每个月的分红钱。三、骗子公司,打着“以房养老”的幌子,为了骗取老人的房子,涉嫌刑事犯罪。
重点说下第二、三类公司的“以房养老”业务。第二类公司是正经公司,看到养老市场的痛点,找到了这样一个业务机会。可关键问题是它是否具有一定的投资管理能力。如果为了满足老人的每个月分红,不仅是简单的投资管理能力,必须是高回报,而且要求每个月均能有现金回流。这对于专业投资人都是非常难的事。这类公司因投资亏损或达不到预期,无法支付利息和老人的每个月分红,致使房屋被债权人强制执行。结果是这类公司违约破产,老人的房子没了。
第三类骗子公司,和传销公司的模式很像。这类公司有几个特点:
①打的旗号往往是某“中”、“中国”字头的公司。这类公司有可能历史上是“中”的,但后来改制成为民营的;还有可能是现在央企或事业单位挂靠的公司;还有一种情况,被特殊人利用的公司,比如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华宇公司事件,打着央企的名义到处0对价收购地方民企;最后一种情况是香港公司,香港的公司随便是可以注册“中国”字样的。对于拿不准的公司,我们第一可以去APP启信宝或者企查查等去核实、穿透其最终的股东情况,而且还能看到其诉讼情况。股东往往是没有太多承受能力的个人。不用管他吹得多么厉害,个人股东的有限责任照真的央企差得太远了。
②办公场所让人感觉高大上。这是营销心理学常用的伎俩,一般人认为公司的办公楼气派、面积大、装修豪华,这样的公司就是有实力。其实,房子是租的,到时公司走后,去哪里都找不到它。
【点击下方小程序,直接咨询法律问题】
③销售人员能说会道,长时间和老人培养感情,甚至逢年过节送米送油。殊不知,这些销售人员只是销售角色,或者主观故意或者真的不懂,靠做业务得提成。仍然,最后连人都找不到。
前段时间北京爆出来的“以房养老”骗局案,我一个朋友偶然知道其内幕。多份合同锁定老人的房子——老人和小贷公司的贷款合同、抵押合同、强制执行公证文书。待出了问题时,所有的文书都是合法的,甚至都是公证的,执行房子似乎是理所应当。
【司法实践】表面合法的外衣下隐藏着非法目的,甚至刑事犯罪的目的。如果单纯的个案,公安机关很难立案,这是立案的特点决定的,只有成为了群体性事件才有快速立案的可能。所以,这一套合同会弄得老人在民事上很被动,只能寻求刑事解决。
【解决之道】最重要的,不能有贪便宜的心态;但凡有这心态,就容易上当受骗。关于“以房养老”问题,一定优先考虑和保险公司合作,毕竟有保证,而且要核实对方的保险公司资质。如果没有和保险公司合作的条件,又嫌打理房子麻烦,可以考虑卖掉房子,钱放到大的银行做3—5年理财(切记,不要贪图高利息买基金之类的产品,那是没有兜底保障的)。如果进驻养老院,除了保证金之外,也要注意不要将自己的心血钱交给养老机构理财,这同样是没有保证的。另外,随着国家养老扶持力度的加大,一些地产公司和保险公司合作在做真正的养老地产项目,可以考虑卖掉市中心的房子,换到这种虽然偏远但医护条件比较好的社区养老。
愿天下老人安康!
标签: 以房养老 保险公司 强制执行民营企业改制中的隐形债务问题 面对隐形债务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民营企业改制中的隐形债务问题隐形债务或称潜在债务,一般在改制的当时没有在改制企业财务资料中体现出来,或者说当时尚未预见到的随着后续1、个人交的社保在你个人的帐户里存着的,是可以取出来的,单位交的社保在统筹基金里面,这个是不能取出来的,等你退休的时候会用到的。首
信用卡欠款影响公积金贷款吗信用卡没还完公积金贷款还是可以申请的,信用卡不是贷款,有钱没有还完并不影响申请公积金贷款。但是持卡人用卡
信用卡逾期了公积金还能提吗1、信用卡逾期了可以提取公积金,因为这二者不冲突,影响不大。要想提取公积金,必须满足其条件,职工所在单位
信用卡欠款20万还不起了怎么办1、辨别是否是正规平台。先看年利率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如果超过了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就属于
买房怎样提取公积金里的钱(一)买房后提取公积金应该向银行提出书面借款申请并提交身份证原件复印件、住房公积金提取申请表、房屋所有权证
国家晚婚假是取消了吗1、国家晚婚假取消了这一说法。根据相关固定,职工本人结婚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酌情给予一
Copyright 2015-2022 法律专家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8928号-42联系邮箱:315 541 185 @ qq.com